深圳市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经验做法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发布时间:2019-01-03

 

近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表彰活动,深圳市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大鹏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谋划推动建设高质量“美丽大鹏”,其中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的要求。

一、探路示范:率先全国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改革项目

2017年大鹏新区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为331.99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84.65亿元。这两个重要数据的得出,得益于大鹏新区率先全国实施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改革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区探索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数据采集管理体系、核算体系、负债表应用体系等“四个”创新体系,上线运行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完成辖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

大鹏新区引入国家高端、权威智库机构,指导编制实施《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2015年实施的34项改革任务中(2017年增加6项,2018年增加7项,目前共实施47项改革任务),有16项属全国先行先试,并在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方面,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二、科技+体制创新:守护青山碧海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新区空气质量接近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等一流国际城市标准。2018年1-10月,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2,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1.9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并提前3年半率先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污水收集处理率从建区之初的不足10%提升至97.1%;近岸海域的6个海域功能区水质为优。

“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推动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再创新高。新区建成的全国首个全要素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起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工作人员坐在“驾驶舱”内,可以通过遍布半岛的各类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对大鹏半岛“海陆空”生态环境质量“体检”。

“河长制+湾长制”,实现了辖区64条河流和133公里海岸线的统筹管理。新区将陆地河湖的治理延伸到海岸线,以一张卫星图为标准,落实两个责任清单,对辖区海岸带实施全面管理。新区运用无人机三维航拍建模技术,全方位立体实景展现新区所辖海岸带,并将133公里海岸带划分为8大段、18个小段。两级湾长按照段落划分,履行职责。

三、发挥资源优势:以“生态+”理念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

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秉承“生态+”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生物、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

截至目前,大鹏新区围绕生物谷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国家基因库并启动运营,落户生物企业达到84家;海洋生物产业园落户企业达到55家;滨海生态旅游接待游客及总收入分别突破1000万人次和50亿元,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南澳办事处年内已实现全市首个无工业小镇的目标。

四、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硕果累累

新区成功培育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活动,已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化建设的靓丽品牌。该社会组织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册义工逾千人,采取自愿捐种、“领养珊瑚宝宝”等形式,成功种植珊瑚苗1.3万株,安置珊瑚礁68座。“潜爱大鹏”珊瑚保育站被评为“国家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荣获2017年度中国公益节环保类唯一金奖――绿色典范奖。

大鹏新区成立以来,全面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实现学校生态课堂进驻率100%,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达标小区创建率100%,积极培育引入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组建党员环保志愿者队伍112支。

2017年新区率先创新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建立起“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机制。目前该基金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